死或生

从2月18日我到苏州,至3月8日,一共20天时间,我租住的小区,一共办了三场丧事,其中一场还是在我住的这栋办的。我租住的小区,看样子是安置小区。丧事看样子和云南那边的风格差不多,也还是要披麻戴孝,也要办一场宴席,规模应该也和那边差不多,隔了两千公里,习俗如此相似,没有农村和城市那么的差别。

从出生到离世,一个人从无到有,再从有到无,人走了,痕迹也就慢慢淡了。一个人出生,形成了一个办满月酒的习俗,一是告诉亲戚朋友,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上,也会走入他们的生活。二是经济条件不富裕的家庭,可以接收少量的礼金或者物品,用来改善生活,毕竟新增了一张嘴,要吃饭。以前的习俗是送一升大米(大概7斤,升子是以前农村的计量器具),加30个或者20个鸡蛋,关系近的,还会增加一套衣服或者毛毯,亦或是背带。基本上就是这样过来的,有个词形容叫礼尚往来。

离世也是类似,需要给老人准备寿衣,死之后,会剃个头,洗个澡,换上寿衣,然后放入棺材,期间会做一些法事,还有等离得远的亲戚来看最后一面,再摆一轮酒席,把老人送上山,入土为安。经济条件好点的,会提前选好地方,修好坟,如果坟外做得好些,加上石碑等,又叫作生基,应该是叫这个名字。下葬后的第三天,会再给坟上上点土,叫作扶山,基本就到此为止了。之后的每年清明,会去给坟上挂亲,每逢传统节日,吃饭前祭一下老人,俗称喊饭。大年初一上坟烧纸,也便是了。如果这家人还有后人在,一般坟会保留到没人记得这个人为止。如果这家人搬走了,或者后人没了,可能要不了几年,坟也就没了。

老人走了,儿女会苦孝,祭日满一年、满三年,还要请个小客吃饭。怎么说呢,老人还活着的时候,对老人好点,比搞再大的排场都好。去年过年回去,父母抱怨每年吃的酒太多了,快入不敷出了,所谓的无事酒,一言难尽。礼尚往来本来是以前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的,现在变成了敛财工具。红白喜事、60岁、80岁大寿,再加上乔迁新喜也就够了。

与我们家相关,最频繁的一年,也就是1998年,那年我弟、我表妹、表弟、还有两个堂弟,一年办了5场,算在我外公外婆这边的3场、算在我爷爷奶奶那边的2场,这也算正常,并无滥办之意。之后到2018年,这20年间,基本上就是两个表弟、两个表妹、还有一个堂弟出生,也没有大办了。

写来写去,都忘了自己想表达啥意思了,大概就是搞再大的排场,不如好好珍惜活着的人,对老人好点,孩子大概率也会有样学样的,虽然不那么绝对。人活着本就很累,身外之物,终究带不走,家庭和睦,过得舒心更重要。2024年3月12日于苏州

留下评论